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待遇
  一、参加法硕考研火培训班有用吗?  考研最困难的点是什么?是没有办法坚持?还是自己能力不够?其实都不是!考研最关键的就是找一个靠谱的考研机构,帮助你在决定考研前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够通过考研机构安排自己的考研课程,让所有的工作变得高效,而且还能够轻松上岸。而这个靠谱的考研机构和课程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难点!所以今天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找优质的机构!

科技报国 创新图强

——长沙矿冶院创始人周行健的初心与使命

文/吴保华

周行健(1895-1986),我国杰出冶金学家与冶金材料学家,长沙矿冶研究院的创建者,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从科学世界的探索者到科学事业的建设者,穷其一生,他始终坚守科技报国初心,肩负创新图强使命,为我国矿冶科技事业发展孜孜不倦地奋斗。

他是一座丰碑、一面旗帜,值得我们去歌颂和宣传;他更是一座富矿、一个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其“科技报国,创新图强”的初心与使命,已经积淀成为一代代矿冶人共有的气质追求、内在基因和必然要求,更是长沙矿冶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时代宣示。

时代之痛:苦难沧桑,砥砺爱国报国情怀

周行健诞生于1895年4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际。他家境贫寒,幼年入私塾念书,13岁进小学,父亲英年早逝,得力于表兄支助才完成师范学业。周行健的青年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从苦难中觉醒的时期,他怀着一种“纵不能为英雄豪杰,也不能与草木同朽”的决心,三十岁求学菲律宾,年过半百留学美国,立志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振兴干一番事业。

1948年底,他冲破险阻,毅然从美国回到上海,决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国民党政府曾下令要将他所在的工学研究所迁往台湾,他当即表示反对:“我们研究科学是为中国人民服务,不是为某个党派”,使得研究所完整地归还给人民。

周行健信仰信念坚定,强烈追求真理和进步。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认定:跟共产党走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道路”。“文革”中他年逾古稀,虽备受折磨,苦不堪言,但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顶着压力,坚守岗位。

坎坷的学习成长经历,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砥砺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高远的报国之志,终身坚守,矢志不渝。

周行健早年从事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委任状,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此时,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果断舍下已卓有成就的科学研究,担当起科技管理工作的重任。

1955年5月,年过六旬的周行健,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和国家科技事业需要,为创建长沙矿冶研究院,毅然离开生活舒适的大上海,来到岳麓山下重新艰苦创业,可谓饱经沧桑、筚路蓝缕,为发展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时间。

时代之兴:艰苦奋斗,锻造创新创业精神

新中国诞生,百业待兴,亟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奉献。周行健心系国家所需,致力科学技术研究。时不我待,艰苦奋斗,取得了一项项重大科研课题的成功。

周行健是我国电力炼钢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着重从事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压力加工研究实验室,率先开拓了钢的微合金化研究,首次开发了球墨铸铁的新技术,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自然科学成果奖。

党的关怀和祖国的事业鼓舞着周行健,他以古稀之年新开了“金属压力加工中的摩擦与润滑”的课题研究。在作文献报告时,他说:“别看我年龄大了,可我没有黄昏思想啊!”

周行健还参与国家科委主持的第二次科学规划工作,主持“压力加工科学十年规划 (1963—1972)”的制定。在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他多次荣幸地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聆听了他们的教诲。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科学管理上后,周行健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创新创业使命。创建了一个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为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欣欣向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周行健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对原中央研究院的接收,调整充实力量,恢复科学研究,组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及昆明工作站。

1955年,周行健奉命筹建中科院冶金陶瓷研究所长沙分所,即长沙矿冶研究院。周行健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坚持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道路,强调任务带科学、研究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需要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使长沙矿冶院成为我国矿冶研究方面学科专业最广、各具特色、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机构。

为了新中国建设需要,他将攀枝花、包头和金川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列为院重要研究课题,调精兵强将担当主要任务,成功解决了资源综合利用难题,使我国红矿选矿技术进入世界水平。

正是有了周行健的领军,长沙矿冶院在矿山采选技术的进步,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铀矿采选冶技术过关,超导材料、人造金刚石和金属纤维等新材料的研发等领域全面发力、享誉全国。

时代之光:改革开放,赋予自立自强使命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江苏山村的一对小兄妹把自己的红领巾寄到科学大会,并附上一首热情洋溢的诗:“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请带上我们的红领巾……”

镁光灯下,热烈的掌声与祝词中,84岁的周行健作为出席大会最年长的两位老科学家之一,荣幸地接受了这份特殊的礼物,他激动地说:“呵,返老还童了!”

科学春天,活力绽放。同年12月,彻底平反后的周行健被重新任命为长沙矿冶研究所所长。在改革的春风里,耄耋之年的周行健,犹如获得重生的春蚕,争分夺秒,默默地辛勤啃桑、吐丝……直到89岁高龄,改任名誉院长。

在他的引领下,短短5年时间,长沙矿冶院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创造了国内先进水平30余项,省部级成果20 余项,国际先进水平4项。

周行健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直接带出、促动了一批批科技人才的成长。

周行健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组织与领导中,一贯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教育科技人员,对待科学实验要坚持“严肃、严密、严格”的三严精神。每一篇论文、报告,他至少审查三遍,才定稿、签字。“三严”精神对矿冶院形成良好的科研传统作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院伊始,他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人才,选派30余人去苏联和东欧留学,自己带头和组织培养18名研究生;他注重选拔年富力强的业务骨干,进行全面分析,系统培养,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

以刘宝琛、余永富、马荣骏院士为杰出代表的矿冶院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都得益于周行健老院长创造的良好成长环境与给予的精心培育指导。

周行健作为长沙矿冶院的奠基创始人、创新开拓者,影响、激励了一代代矿冶人的创新创业、自立自强。因为,他是矿冶院的历史根基、文脉源头、图强典范。

从周老的毕生所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科技报国,就是矿冶人的初心。“科技报国”,就是要始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以丰硕的科技成果、产业绩效,来报效国家、贡献社会、惠泽人民。

从周老的毕生所为,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图强,就是矿冶人的使命。“创新图强”,就是要致力敢为人先、勇攀高峰,集智攻关、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来实现观念转变、业态转换、企业转型,致力于做强、做优、做大科技事业和产业。

“科技报国”与“创新图强”是一个有内在本质联系的完美组合,“科技报国”是理想信念、品格情怀,“创新图强”是发展理念、创业目标,二者有机统一于长沙矿冶院改革发展、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创新”着眼于矿冶院跨越发展的现实引领,“图强”彰显着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追求。

“科技报国,创新图强”,正是科学家精神的鲜活例证与生动实践。

时代是创业的舞台,精神是创造的灯塔。以科学家精神之光,照亮新时代矿冶院科研之路,是我们的光荣与使命。

吴保华,长沙矿冶研究院纪委书记,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教授级高级政工师。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硕士导师,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理事。

(原载于《财富地理》2022年7月网刊)


长沙矿冶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待遇)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