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31-微观经济学-范希亮-198507(二)

原创小说连载《放飞蓝天之★夏》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有多种划分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就是根据研究对象,把经济学理论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这个层面上的经济问题,当然也包括跟国家的经济特性相近的联合经济体,经济特区等等。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政治家们想要答案的问题,所以也可以称作政治经济学。它关心的是很多人的整体利益,比如总财富和人均财富,财富变化和变化趋势,失业率和行业就业占比,社会购买力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等等。

其中,物价就是一个非常复杂难解的问题。

有人认为每个产品和服务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这个价格就像一般的数学问题一样,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个理论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不好,可悲的是,在算出这个标准答案之前,就有人把自己看成了万能的上帝,拍拍脑门儿就把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定价了。这个理论,经过在多个国家,几十年的实践,用事实证明了,是行不通的。人类现有的智能暂时还算不出那个标准答案,所以,有标准答案的说法就无法被证实。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断进化的后代,能告诉我们,物价问题是否存在唯一解。

还有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任何的产品和服务,从来就不存在合理的价格。自由交易的成交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永远是变化和浮动的,所以不存在那个标准答案。这个理论表面上看起来,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理论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是自由交易,而在现实生活中,符合定义的自由交易几乎就不存在。别的因素先不说,交易进行时,双方都是理智的,才能叫做自由交易。请问,谁在交易中一直是理智的?这样的人有吗?

在广东省政府政策研究室,范希亮正在研究的,就是这个物价问题。注意,这里说的物价可不是单指某个商品的价格,而是所有商品的价格组成的价格体系。

范希亮肯定是认可了,不但他自己没能力,而且任何人都没能力确定所有商品的价格。一般的商品都应该交给市场,由市场上无数的交易双方去商定价格。但是,政府什么都不用管了,行吗?

比如粮食,一直是国家的命脉之一,是不允许出任何问题的。粮食的价格能放开吗?按说,这个具体问题在各级政府都有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但是,这个问题太重大了,也太复杂了。谁能说清楚粮价放开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哎,他们认为范希亮这样的经济学家就应该说清楚,所以就把皮球踢到了政策研究室。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也到了范希亮的手里。

难呀,这些问题真是难呀。范希亮学的是经济学,只能到经济学理论里去找答案。所以他才到处去找相关的理论,看看是不是已经有人研究过这些问题了,他们是怎么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范希亮偶然地认识了李唐龙。这个年轻人,简直就是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对现代经济学的几乎所有流派都了如指掌。对范希亮提出的每个问题,李唐龙都能说出哪个流派有相关的研究,这个流派的观点是什么,这个流派的推理过程有什么特点。范希亮当时的强烈感觉就是,后生可畏呀。

后来,李唐龙回到香港以后,两个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持续了很长时间。范希亮提问的信,每次都是一页,字数少的时候,只有半页纸。李唐龙的回信可就长了,多的时候要写十几页。

有了李唐龙的提示,范希亮就省去了很多查找工作,就是想找原著核实,也不用去大海里捞针,李唐龙在回信里把书名都列好了,有的还把章节号或者页号都给出来了。

与宏观经济学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独立的经济个体,小到普通的消费者,大到遍布全球的跨国集团。每个经济个体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就是利益最大化。

最大化本来是数学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为10,求甲乙两数之积的最大值。我们发现,5×5=25,4×6=24,3×7=21,2×8=16。两数之差越大,乘积越小,我们就可以认为最大值是25。那么如果是甲乙丙三数之和为10,求甲乙丙三数之积的最大值呢?用上面的列举法就比较难了,我们用代数推导得知,答案还是三数相等时乘积最大,也就是甲乙丙都是3.333,最大乘积是37左右的一个循环小数。如果我们还是假定甲乙丙三数之和为10,但是没有确定的求极值的代数式,我们就算不出极值了,对吗?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数学不是万能的,数学方法需要条件,当条件不确定时,数学就无能为力了。

微观经济学里面的利益最大化,严格意义上讲,都是条件不确定的求极值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就需要简化出条件确定的极值问题。这个简化过程,就是经济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就需要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实际的影响因素,然后建立基本合理的数学模型。相比之下,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就简单了。

范希亮在大学里学习的都是经济学理论,他接触的第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家里的工厂。范希亮想,我是学经济的,如果能够利用学到的知识,给家里的经营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就好了。为此,范希亮还真是下了一点功夫。但是他努力了不长时间就放弃了,家里的经营规模太小不说,主要是太简单了。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就那么明睁眼露的摆在那儿,根本不需要专业的分析研究。其他因素影响又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比如,赶工期就是工厂的头等大事,范希亮就算找到最优解,他们也不会听啊,不还是要拼了命地往前赶吗。

但是,经过这个短暂的尝试,却把范希亮与生俱来的嗜好勾出来了。就像是刚刚学会打麻将,却找不到牌桌。自己玩儿,怎么玩儿也不是那么回事。

认识了李唐龙,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年轻人,小小年纪,就坐上了正式的牌桌,着实让范希亮嫉妒。从李唐龙简要的介绍里,范希亮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香港宝利的经营策略里,肯定有值得理性研究的问题。范希亮想的是,如果能有机会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和李唐龙交换一下彼此的看法,再听听对方想出的主意,一定是件非常过瘾的事。但是他们刚认识,还不够交情,再说范希亮去香港还挺麻烦的,就只好等等再说了。

范希亮和李唐龙认识了一个月以后,也就是1985年的7月下旬,李唐龙又到广州来了。他们事先约好了日子,范希亮带着工厂的面包车,到李唐龙住的宾馆接上他,然后就奔着范希亮的老家去了。

到了工厂里,李唐龙东看西看的,看什么都新鲜,看什么都感兴趣。显然,李唐龙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工厂,没见过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工人们能加工出那么漂亮的产品出来。

范希亮领着李唐龙,去看了三家的财务部门。范希亮给李唐龙看了账本和凭证,还讲解了财务工作流程和财务规定。两个人交流了管理思想,探讨了这些做法里的理论依据。李唐龙的观点里,也有一些让范希亮受到启发的地方,但是,总的来看,没有范希亮期望的那么好。

中午饭是在老爸的房子里吃的,范希亮的家已经搬走了,没了开伙做饭的条件。吃饭的时候,范希亮的大哥、二哥、四弟都来了,范希亮让他们和李唐龙认识一下,也许以后有机会互相关照。

送李唐龙回去的时候,在面包车上,李唐龙说,他在广州发展了一家代理商,销售经验和资金实力暂时都不太够,但是人很好,很有发展潜力。李唐龙希望范希亮跟着去看看,如果范希亮有兴趣,也可以参与进去。

到了大市场里,他们先去看了袁朗卖磁带的柜台,又去看了一个空着的档口,是他们刚刚租下来的。经李唐龙介绍,范希亮认识了袁朗和杨丽华。然后,他们四个人就一起走了,去了附近的一家饭店,进了袁朗事先预订的包房。

在包房里,袁朗先介绍了这一个月录音机的销售情况和遇到的问题。然后杨丽华和李唐龙又问了袁朗几个问题,他们三个人讨论了一番。范希亮一句话也没说,就坐在边上听着。

接着,李唐龙就开始介绍建立新公司的设想。将要建立的新公司注册资金是10万元人民币,袁朗占股55%,李唐龙、杨丽华、范希亮各占15%。

袁朗控股,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范希亮负责财务,公司的原始凭证收集起来以后,每隔几天给范希亮送过去一次,范希亮在家里记账和制表。杨丽华负责审计,随时可以查阅账目和检查经营活动的细节,每个月报表出来以后,要负责给出审计意见。李唐龙负责业务指导,协助袁朗制定经营策略。四个股东都参与经营了,就要跟另外雇佣的员工一样按月发放工资,每个人的具体数额由袁朗核算,然后报到股东会讨论。

公司成立时,10万元注册资金,大家都要实投。但是经营过程中需要的流动资金肯定不够,公司需要向股东借款,短时间内再借20万就应该够了。

李唐龙介绍完了,就看着范希亮,

“范老师,事先没经你同意,我就把你算进去了,实在抱歉。不过我说的这些还都是建议,大家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改。范老师要是没兴趣参加,我们也不会勉强。”

范希亮还真就没想到李唐龙一下子就让他插手这么深。这里面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危险程度在范希亮看真是不算什么。

“李总把我强拉进来,他们两位会不会有意见呢?我怎么感觉是在抢你们的胜利果实呀。”

杨丽华看看袁朗,好像是在告诉袁朗该他表态了,袁朗笑了笑,

“范老师要是不嫌弃,我们当然欢迎你加入了。这一个月就是试着卖了卖,还不能说有了胜利果实。这个公司成立了,才算是开始创业,咱们都是一样的元老啊。”

杨丽华也附和了一句,

“我也同意,多个人多一份力,挺好的呀。”

范希亮一听他们俩这么说,至少表面上看起来都挺真诚的,就不再谦让,

“那好,我理解,按照李总的安排,我马上要做的是三件事。第一,明后天把股金一万五送过来,第二,把账本买了,准备好开始记账,第三,流动资金那二十万要我出吗?如果要我出,我保证一周之内送过来。李总,是这样吧?”

还没等李唐龙说话,杨丽华先抢着说了,

“范老师拿一半儿吧,十万,另外十万还是我出吧。”(本章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