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研大概多少人,今年考研大概多少人2023

又是一年考研季。

这几天,呼啸的北风和变幻的疫情打消了很多人出门的想法,有个地方却火热依旧:研究生考场。

据教育部公布:今年的报考人数高达474万,创下历史之最。

与其相对应的,则是上岸率连年递减。

竞争连年加剧,却丝毫挡不住考研人的热情。

有媒体统计,近几年的考生中还有近20%的“大龄考研人”,网上更是有不少30+的职场人、全职妈妈分享备考经历。

(图源小红书用户@沉淀.成长,侵删)

很多人以为毕业了就再不用学习,其实不然。

如今这个年代,知识迭代加速,新事物层出不穷,踏入社会,人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开启终身成长模式,是每个成年人的标配。

前阵子,网上一篇名为《35岁,我决定辞职考研》的文章火了。

博主老陈是家广告公司的HR总监,到了职业瓶颈期,因为不想被“温水煮青蛙”,毅然辞职考研。

他在自习室租了一个“格子”,每天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整整一年,老陈断了玩乐、社交,几乎“与世隔绝”。

他不再像年轻时精力旺盛,闹钟一响总想多睡会;他不再无牵无挂,总得挤出时间陪家人。

他更没有年轻人的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却惊喜地发现:

这种每天给自己打鸡血的状态唤醒了尘封的干劲,他的思考力、记忆力也跟着越来越强。

等最后走入考场,他握着手里的准考证,梦回少年,胸中激荡着许久未曾有过的斗志。

这一刻,上岸与否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好像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朋友JoJo和老陈一样混迹职场多年,决定考研时孩子刚2岁。

她每天提前两小时起床,上班学,午休学,晚上回家继续学。包里塞着试卷,坐地铁时做题,等电梯时对答案。

在家只要孩子一睡,立马逮住时间复习。

她说: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毕业几年后,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要么还给了老师,要么实践中根本用不到。

软件半天搞不明白,PPT怎么做也不满意,连辅导孩子做作业,也感觉脑力日渐跟不上。

年富力强的后浪一波波涌来,眼见他们能力越来越强,只会为自己的停滞感到心慌。

有人在迷茫中得过且过,但也有人想尽办法走出中年危机。

大龄考研的老陈和JoJo,只不过是中年人奋发的缩影。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人,除了考研,有人一年一个专业职称的考,有人跨行业各种兼职,开启人生的第二曲线……

学习力已然是这个时代的标配,再也没有做某事的年纪,只有做某事的决心。

培养自己这件事,什么时候做都不算太迟。

作家火养,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曾感慨: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发现,年龄是个时间概念,而年轻是种心态。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永远不会停止成长。

作家李尚龙,碰上过一个50多岁的快车司机。

他忍不住问:“您是专职出来开车赚钱的吗?”

没想到大爷摆摆手:

他告诉李尚龙,自己现在还会拍视频做剪辑,年轻人会的他都会。

看着老司机自信的笑容,李尚龙感慨地说:

总在进步的人,永远不会老。

董宇辉爆红后,不少人夸他聪明,但他说:聪明不是天生的智慧,而是一种持续学习的心态。

时代在变,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不断进步的自己。

认识一个金融界的前辈,最近在单位的英语演讲中拿了个二等奖。

几句交谈下来,才知道他跟着读初中的儿子正一起学英语。父子俩一起上网课,看纪录片,用英文交流。

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大大提升,还开始涉猎其他领域。

如今,这位前辈神采奕奕,精气神比年轻人都足。

我见过太多人,一到30岁就偃旗息鼓,心安理得地熬日子。

一年到头,看不了几本书,单位的培训从不参加,更别说为自己投资学习。

麻木地穿行于两点一线,把业余时间全部消耗在玩乐和无效社交上。

比起这群人,也总有人爱折腾,从不拿资历当借口。

他们喜欢挑战,热衷求知,而生活也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步步向好。

说到底,决定人生上限的,不是学历和运气,而是思维上的不滞缓,行动上的不懈怠。

成长和提升,永远属于愿意和时间交朋友的人。

豆瓣小组#爱上考试的人#中,有些故事曾感动我许久:

自学编程的舞蹈生、考厨师证的全职妈妈、学驾照的五十岁阿姨……

这群“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另类学霸,有个口号:人生的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

人到中年,一切才刚刚开始,面对时代的巨变,你始终有两种选择:

躺在舒适区混日子,或者,在学习中不断投资自己。

成长,不是来自过来人的经验,而是源自对自己不间断的雕刻。

《终身成长》中,卡罗尔就曾为大家提供了几点学习建议:

1.打破固定性思维,拥抱成长型思维

很多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外界的阻力,而是你左右摇摆的信念。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

虽然人的天资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想告别迷茫、焦虑,你就要逼自己养成“成长型思维”。

2.循序渐进,制定可实行的计划

很多人习惯提前制定各类计划,却忽略了它们的可执行性。

目标太低,没有挑战;目标太高,容易受挫。

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把目标定在“舒适区边缘”。

这样既能让自己感受到学习难度而继续努力,又不至于难以达成目标而沮丧放弃。

3.坚持长期主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下决心容易,用决心支持自己走下去很难。

想减肥,运动一周就累了;想看书,坚持两天就烦了;考职称,不到考期就放弃了……

很多人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年下来,发现想做的事大都半途而废。

但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跟时间做朋友,利用复利对冲世界的不确定性。

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番话曾感动我许久:

人生没有终点站,无论是40岁,60岁,还是80岁,学习依然没有止境。

而你学过的每样东西,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今年考研大概多少人(今年考研大概多少人2023)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