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院研究生招生网,杭高院研究生招生网环境学院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郑琳 通讯员 姜旭晨

5月11日,一场万众瞩目的论坛将要在杭州云栖小镇开幕——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2021科创产融大会,将会云集产学研各界大咖,可谓科创产融的一次“华山论剑”。

也许很多杭州人还不知道,在西湖区的云栖小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南面,西湖大学西面,又一所新型科教机构已经落地,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在杭州建起了一个新型科教融合创新平台——国科大杭高院。

当然,现在转塘的云艺园区还只是“前哨战”,未来,国科大杭高院将在双浦拥有900多亩的园区,此外还有石龙山园区和谷鼎园区。

依托中科院的雄厚实力,这个2019年揭牌的新型科教机构,已经“低调”引进了11名两院院士作为双聘教授!

杭高院的“掌门人”王建宇,是浙江宁波人,1982年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这位中科院院士、光电技术专家,决心要将中科院前沿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到家乡,为浙江培养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用数字经济赋能浙江。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近日专访王建宇院长,讲述他的宏伟蓝图。

小时新闻:王院长是宁波人,在杭州念过书,国科大在杭州设立高等研究院是否和您的个人经历有关?

王建宇:这是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发出的邀请,希望能在浙江设立一个高端的科研教学融合机构。浙江省和中科院在长期友好合作的基础上,决定在杭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当然,作为浙江人,我也很愿意为家乡做贡献。

小时新闻:杭高院的定位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呢?

王建宇:国科大杭高院希望成为一个高起点、小而精的,集科研和教育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科教融合创新平台。

杭高院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一核两翼”。“一核”就是国际化、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基地,“两翼”指的是科研创新基地和新产业孵化基地。

前沿科研主要聚焦物理信息、生命健康和智能科技三大领域,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建立运行教授工作室57个,筹建11个,布局交叉学科平台25个。其中,“浙江省引力波精密测量重点实验室”和“浙江省系统健康科学重点实验室”,在2020年11月,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对象”。

此外,杭高院支撑服务中科院下属机构科研人员在杭州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8个二级科教单元建设当中,杭高院将贴合杭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交叉学科协同科研教学创新体系,聚焦产业需求。

比如基础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等借助光电探测技术领域积累的系统集成能力推动杭州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微纳激光器技术助力杭州地区高密度数据存储、薄膜显示、光子及光电混合集成、芯片通讯等相关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结合杭州大健康需求,我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学院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在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产业、大数据健康科学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健康科学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小时新闻:我们注意到杭高院已经引入11位两院院士,他们都是“双聘”教授,为什么用这种模式引入人才?

王建宇:要想打造一支顶尖人才聚集的科研团队,选拔机制必须有所突破。在全国各类科教机构中,中科院是一座人才的“宝库”,拥有众多优秀科技人才。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依托中科院雄厚的人才宝库,在杭高院建立起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我们探索性地提出了“以承办研究所高层次双聘人才为主体,逐步向全职人员过渡”的引才思路,构建了“全职+双聘+博士后”的引才体系。

由中科院相关承办研究所通过遴选,选派出一批高水平研究人员,通过实行“双聘”方式,迅速做强做大杭高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底座”。

依托这一“底座”,在全世界范围加大力度引进各类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目前,已陆续引进了一批在数学与物理、光电与信息、材料与环境、生命与健康等领域的“学术帅才”和“技术英才”。

截止2021年5月,已引进全职教学科研人员42人,双聘教授196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72人,“青年千人计划”等国家级青年骨干人才67名。我诚挚邀请海内外青年才俊来杭高院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

小时新闻:从2020年开始国科大开始在杭高院培养研究生,在杭高院的学生将会接受怎样的培养?今后会招收本科生吗?

王建宇:杭高院将“复合型的创新拔尖人才”设立为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致力于培养出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者和新型产业发展的驱动者。

目前我们以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为主,暂时不开放本科生招生。在培养方式上,我们会更注重未来的产业转化。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除了开设核心课、普及课和研讨课等专业课程,来夯实学生的科研基础之外,还把专业实践教育和双创教育作为落脚点,通过特聘“产业顾问”“双创导师”“生态伙伴”等三类产业人才,与研究生结对子;与企业联合共建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搭建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链接桥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

当然,科研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我们将中科院原有的一些成果,通过合作的方式引入进来,以便加快杭高院的发展步伐。

另外,我们坚持在杭州本地培养,户口也落在杭州,从踏入杭高院开始,他们就是“新杭州人”。

小时新闻:即将举办的“科创大会”,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发“科创大脑”平台?

王建宇:这次科创大会是杭高院成立以来的一个大型活动,也是一次重要的亮相。我们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产、学、研、金、服、用”的交流平台,让各行各业的大咖们,在此平台上进行深入交流,催生创新的火花,共同商讨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命题。

我国正处在迈向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关口,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与日俱增。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并不理想,其中创新载体分散,各领域数据资源整合衔接不到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为此,杭高院开发了“杭高院科创大脑”平台,将集成发布、资源搜索、科创合作、数字营商、园区管理等功能融于一体,旨在构建科教政企等多方合作共建的科创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加速“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这个平台可以将科技成果、专家资源、项目资源、企业需求等融合起来,促进“科技需求链”“科技供给链”“科技金融链”“空间保障链”“政策扶持链”的有机衔接、精准匹配、精准落地。

小时新闻:未来在创新创业领域,杭高院还有怎样的计划?

王建宇:我们可以预见,在科技变革与产业重构的新机遇中,创新的主体必然不会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生态式的创新;创新的要素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教育家共同合作,联合创新。

在生态创新的大趋势下,杭高院成立了“创新创业与产业孵化中心”。中心重点承担杭高院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任务,通过与政府、企业等科技需求端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冠名教授工作室”等生态创新平台,让产学研各方参与进来,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研究方向,甚至开展定制化的研究,让优势资源、服务能力、产业需求等要素充分有效整合。

未来,杭高院还将与地方政府及大型企业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规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杭高院HIAS产业基地,为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毕业”企业及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产业化生产和再发展的环境空间。

通过打造“一个线上科创大脑智能引擎 + 一套线下深度对接服务”的模式,构建起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孵化平台。通过在西湖区打造创新创业和产业孵化总部,在多区域建设分支基地的模式,构建起相互呼应的“一科创服务总部+多垂直产业基地”整体格局,整合杭高院优势技术领域内的上下游资源,打造集高端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投资、社会资本、龙头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发展式产业化生态链,形成对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的孵化,实现总部园区与各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平台辐射带动效应和创业资源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生态。

小时新闻:您认为国科大杭高院对浙江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端科研领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建宇: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人杰地灵。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高端的科研平台比较缺乏。杭高院创立之初就希望成为一个高端的科教融合平台,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可以符合浙江的这一需求。当然,这种高端平台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有成效。

今年的两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杭高院是中科院在浙江省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努力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运用好浙江充满活力的大市场以及杭州开放的创新环境,聚力打造市场导向更鲜明、科研成果更丰硕的创新生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落地转化。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杭高院研究生招生网(杭高院研究生招生网环境学院)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