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2023

6月5日,中央音乐学院发布讣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盟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创建者及首任学科主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何振京教授,于2022年5月30日上午11时0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何振京教授生前签署遗体捐献同意书,把最后的爱贡献于祖国的医疗事业,家属尊重他的遗愿,不举行告别及纪念活动。

中央音乐学院表示对何振京教授的逝世,我们表示沉痛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深切慰问。

何振京教授艺术生平

何振京教授1927年1月6日生于河北蠡县的一个音乐教师家庭,其父何其超早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师范科,曾在西北音乐院、北平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教授音乐。何振京教授1949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作曲专业,后随艺专合并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于1950年春发表了处女作《妇女之歌》(何香凝词)。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他不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赴山西、兰州普及音乐的教育队;佛子岭“治淮工程”以及作曲系赴内蒙古河套地区采风,这些活动使他接触到大量鲜活的民间音乐以及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创作中他愈来愈自觉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艺术风格上也逐步成熟。例如他根据内蒙古采风的收获,创作《草原人们心花开》《牧歌》(1956年更名为《蓝天绿地大草原)》《每当早晨的太阳升起》。这些创作不仅获得出版,同时也获得在广播电台播出。

(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丛刊:《草原人们心花开》《东方升起了金黄色的太阳》《我们的节日》三首歌曲出版单册书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年)

1955年从作曲系本科毕业后,留任附中基本乐科任教。次年他跟随原附中教务主任黄翔鹏先生为附中筹建新学科——理论学科,并被指定为理论学科的首任负责人。同时他还担任歌曲作法、民族民间音乐大课、专业小课辅导,以及全校的民间音乐课教学。直至1990年退休,何振京教授35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教授着每一门课程。尤其是他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影响极大。

透过他精心编写一本本民歌油印教材,他把自己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体会,以朴素而务实的教学方式深深地注入学生们的内心,成为印刻在他们一辈子的传统音乐烙印。为此,1996年近200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历届校友聚集在母校,为当年的“中国民歌”任课老师何振京教授祝贺70大寿,大家以独唱、重唱和合唱的多种形式放声高唱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回忆何教授当年传授民歌知识的美好情景。2007年他将几十年来“民间音乐”教学经验总结为《迈进民族音乐之门》一书出版,在“开篇”中他写道:“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们来说,民族音乐是一条生命线,其中的民间音乐,更说不定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无价之宝’”。

何振京教授编写的教材

何振京教授认为作曲家、民间音乐教师、学生应该经常去祖国各地下乡“采风”,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他曾去过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江苏、新疆、云南等地,与当地老乡一起干农活,利用休息时间,抓紧学唱和记录民歌。1957年1月他与孙云鹰、方暨申一同赴贵州龙江等地采风,采访侗族大歌,同年夏天,带领附中学生前往江苏江阴采风,编写《江阴民间歌曲集》;1962年,同诗人金帆一同赴陕西延安、米脂、绥德等地参观访问,创作陕北风格歌曲《拦羊人》。

中央音乐学院在建校初期十分重视“歌曲作法”课程教学,何振京教授通过自己的创作逐步积累丰富的经验,他的“歌曲作法”课不仅为附中理论学科初涉作曲学生、本科作曲专业学生,甚至包括成人教育的学生,课上不仅传授给学生他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还特别结合自己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体会融入到实际音乐创作中去,同时还继承和发扬了瞿希贤、盛礼洪的《歌曲作法》课程,正如他在著作《让诗词唱起来——谈歌曲写作》(2007出版)中说:“主观上是在想:一手抓民间,一手抓创作。努力想让民间创作与专业创作相沟通,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创作出真情实感,特性鲜明,民族韵味浓厚的作品。”

何振京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及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曲家,何振京教授从1950年开始直到2021年病重之前,他仍笔耕不辍,坚持创作及发表作品,其中器乐作品有:钢琴曲《欢庆》《小木偶》《山村谣》《乡情》;钢琴五重奏《奋进》;小提琴二重奏《送粮路上唱丰收》;民乐小合奏《春韵》以及三弦独奏《黄土高坡》《草原随想》。一生写下数百首歌曲,其中主要包括与150余位词作者合作创作的群众歌曲、时事歌曲、学生歌曲与儿童歌曲等,以儿童歌曲数量最多。这些歌曲发表在《人民音乐》《中国青年报》《歌曲》《音乐创作》《山东歌声》《四川音乐》《羊城歌声》《河北歌声》《浙江音乐》《中国音乐》《武汉歌声》《群众乐坛》《北方音乐》《小音乐家》《云岭歌声》《开封音乐》《新花乐刊》《燕赵新声》《川北歌声》《牧笛》《中州乐坛》《黄河之声》《音乐天地》《湘江歌声》《音乐世界》《少儿歌舞》《民族之歌》《岭南音乐》《北京歌声》等70多种期刊上,可谓是遍布全国。这些作品反映了他长期关注社会,关注人民,将自己的艺术才情真实地融入人民之中。例如:1999年庆祝澳门回归,他所写的《我的妈妈是中华》《澳门有妈妈》;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他创作的《奥运之歌》《共有一个中国》《中国福娃》;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他创作《祖国的宏图春满园》;2010年,因玉树地震有感而写《我们与你同在:致玉树地震灾区同胞》等。

刊登有何振京教授歌曲的部分期刊

何振京教授也是全国闻名的儿童歌曲作曲家,儿童歌曲创作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点,对于少年儿童,他永远充满无限的关怀。他的少儿歌曲创作旋律生动明快,强调词曲结构,突出音乐形象,非常适易儿童演唱。1956年他所作童声合唱歌曲《小溪再也不孤单》,歌曲短小精致,曲调活泼,贴近儿童的心理。当时就获得了校内创作奖,刊登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歌曲创作比赛获奖集》上。1978年该曲又获得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1954-1979)三等奖。何振京教授在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中,在自己钟爱的园地坚守一生。这片园地便是校园、孩子、和他的儿童音乐创作。

何振京教授还创作了大量反映两岸同胞心声的歌曲,如1982年创作的《那就是台湾我的家》(与女儿洪仪合作)《多么美》《我们去登山》和《请到我家坐坐》等歌曲。90年代又将《那就是台湾我的家》改为童声合唱,由台湾音乐家吕泉生教授指挥“荣星儿童合唱团”在台北及美国、加拿大等地演唱,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合唱团演唱大陆作曲家作品的保留曲目之一,他也曾荣获台盟北京市委“特殊贡献盟员”。

何振京教授一生不仅默默无闻地致力于学校及附中各系的民族民间音乐课、歌曲作法课的教学工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身兼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等。多年来在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戏曲学院兼课,在各地数十个单位进行讲学,培养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音乐人才,遍布海内外各地。他还先后发表涉及歌曲创作理论、民间音乐研究以及音乐评论多篇;此外,还出版《中国儿童民歌选集》一册。并为《音乐创作与研究》《音乐知识手册》《百科自学大全》《儿童少年美育全书》《音乐小世界》《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学生音乐词典》等多种出版物撰写专文,还在美国《世界日报》(周刊)上发表介绍中国戏曲、中国民歌的系列文章。

何振京教授一生淡泊名利,永远充满着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他和蔼可亲,是学生们的老朋友,是儿女的好父亲,更是孩子们的好爷爷,他的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对祖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无私奉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前行。

敬爱的何振京教授永垂不朽!

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2023)

类似文章